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案例名称 | 基于患者画像的个性化门诊患者服务模式 |
背景/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在互联网时代,居民对医疗健康的需求聚焦于“看上病、看好病、好看病”。门诊作为医院面向患者的重要窗口,管理状况和服务质量直接体现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也是影响患者就医感受的关键环节。当前,国内大型医院门诊普遍面临患者多、流程繁、堵点多、体验差等问题。本案例通过深入分析患者医疗记录,全面剖析患者的健康状况、需求与就医习惯,建立患者画像和健康科普知识库,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诊疗与健康保障方案,以有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
实践措施 | 一、构建患者画像 基于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个人偏好、健康状况、诊治记录等,建立对应检查注意事项、健康科普资料(用药、复查、饮食、运动...)等,并构建患者画像。 二、组建健康科普知识库 通过文字、视频等方式,为患者提高疾病认知、促进健康行为改变及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诊前包括疾病相关知识、诊前须知、饮食、医保等就医流程知识库;诊中包括检查注意事项、就医流程、路线、诊室、取号、缴费等知识库;诊后包括相关疾病用药指导、复查就医提醒、复查挂号指导等知识库。通过构建丰富的多维度知识库,建立专科病种健康宣教库,为精准推送提供知识来源。 三、个性化服务平台构建 (1)开展个性化健康指导 通过大数据分析预约患者的健康信息,定向推送就诊须知;跟踪患者就诊进度,及时推送服务功能;诊后根据患者的诊断/报告异常值/病历等,采用人工+AI的融合形式,对患者推送个性化随访和健康指导。一是在患者通过手机挂号后,根据患者诊前行为,个性化推送就医流程,指导患者顺利就医;二是根据患者诊中就诊进度,实时推送就医服务,引导患者顺利完成就诊;三是在患者离院后,根据诊断及医嘱,个性化推送宣教、用药提醒、康复训练指导、复诊提醒等。 (2)提供人性化客户服务 门诊就医流程相对繁琐复杂,存在多地点业务相互交错的情况,患者常需多次问询找到办理地点,影响了患者体验和满意度。同时,患者端APP存在业务模块零散,缺乏使用引导等问题。为此,我们提供人性化客服服务:一是诊前提供智能在线导诊,通过对话式交互模拟医生询问患者病情,辅助患者精准挂号;二是诊中提供智能客服,对人工电话客服和线下咨询起到强有力的补充作用,通过AI的语意理解能力解析患者咨询问题,定向推送答案与服务卡片,便于直接跳转到服务页面;三是诊后基于智能就医助手,通过AI的语意理解和意图识别技术,定期进行复诊提醒,对患者业务办理需求进行对应的功能分发,并推荐下一步就诊规划。 (3)定制精准化诊疗服务 一是基于知识图谱建立智能预问诊服务,提高病历书写效率,患者在候诊期间,将收到预问诊链接,根据患者挂号记录进行选择题形式的简单问询、文字等其他形式的录入,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生成问诊病历,医生接诊时,只需自动导入病历书写模板,形成结构化病历,提高医生书写病历效率;二是基于异常指标智能管理,通过分析患者报告结果中的异常指标,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推送,如线上咨询、MDT门诊、复诊提醒等,并基于互联网医院提供连续就医服务,协助患者在线开立检查单、入院证、预约线下就诊;三是诊后为患者提供全病程的智能疾病管理服务,患者加入慢病管理方案后,医生团队将根据患者病情定制个性化管理方案,并自动推送宣教知识、用药提醒、复诊提醒、复诊检查方案等。 |
取得成效 | (1)个性化宣教效果持续向好 本案例实施以来,个性化宣教效果显著,有效触达患者。同济门诊公众号累计关注量突破5万人次,其中44.95%的用户通过文章页关注。门诊公众号阅读量激增,单篇最高阅读量达到10万+次,通过个性化推送方式接受健康宣教的患者占比达到了35.86%。 (2)人性化客户服务效果明显 通过人性化服务推送,更好满足患者需求,辅助患者养成自主就诊习惯,从而减少对人工客服的依赖,智能导诊使用量取得显著提升,智能客服使用量保持高位。服务质量提升,基于AI提供7*24小时规范且丰富的知识持续在线,提供专精的客户服务,提高整体用户体验。实时同步机器人服务情况,线上数据显示,零启动可达80%+准确率,经过机器学习平台自动调优与训练,问题解答率可达90%。自动从文档抽取问答并扩充语料转化为可直接应用的对话模型,完善上下文关联功能,节省高达约54.5%的知识管理成本。 (3)精准化诊疗服务效率提升 智能预问诊助力病历书写效率提升,更多患者加入智能疾病管理。通过诊前、诊中、诊后的全病程管理,打破了患者传统就医习惯,真正实现了复诊患者“只来一次医院”的目标。通过个性化推送,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提前完成检验、检查、治疗、入院证开立等流程的患者占线上总接诊量的45.3%,门诊医技科室自助预约率提升至71.7%。 |
启示与推广价值 | 门诊个性化医疗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基于对患者就医行为的深入剖析,是医疗服务领域向个性化、精细化迈进的关键尝试。本案例的实施旨在更加精准地贴合患者的健康需求,增进患者对健康信息的获取与吸收,进而激发患者健康行为的积极转变,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展望未来,我们将致力于通过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引入等路径,进一步完善并优化门诊个性化医疗服务模式,以期为患者呈现更加卓越、贴合个人需求的医疗健康服务,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新技术赋能更多应用场景 基于生成式大模型的患者个性化健康教育、病案书写、员工虚拟助手利用医疗大模型,提升服务的主动性与交互性,精准改造就诊路径,干预患者就医行为、医生接诊习惯,从而提升服务体验。 (2)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 技术标准不统一,数字化医疗涉及到多个技术领域,不同的技术标准可能会导致数据共享和交流的困难;医生和患者的接受度不高,一些医生和患者可能对数字化医疗持怀疑态度,认为传统的医疗方式更加可靠和安全。 (3)信息技术给“特困生”带来的烦恼 数字就医场景下,“视障患者”无法操作未进行无障碍优化的挂号网站,更无法进行后续的问诊服务;“听障人群”主要困扰在信息的获取与理解上。因此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给这些“特困生”带来了更多新的问题,下一步应该研究如何跨越数字鸿沟,让信息无障碍,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