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国医院大会暨行风建设大会主会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以《医防融合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与发展趋势》为题,分享了中山医院以体系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为抓手,在健康管理、社区联动、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形成了可复制的“中山方案”。
百年名院的学科底气:双龙头学科筑牢医防融合根基
中山医院历经88年发展,已构建“双龙头学科群+多优势专科”的学科布局。钱菊英介绍,以樊嘉院士领衔的肿瘤学科群和葛均波院士带领的泛血管学科群为核心,医院13个专科进入全国前25%,其中7个专科位列上海第一。这些优势学科为医防融合提供了关键支撑——科技部放射与治疗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的落地,让医院在肿瘤早筛、血管疾病防控等领域具备了从临床治疗向预防管理延伸的能力。
政策导向下的职能转型:从疾病诊疗到健康维护的服务转向
面对国务院“十四五”公民健康规划中“防治结合、医防融合”的要求,公立医院如何重塑功能定位?钱菊英指出,中山医院将防保科扩展为公共卫生科,与院感科形成协同机制,通过三方面推动转型:在组织架构上,构建“疾控机构引领+医院枢纽支撑”的立体化网络;在技术应用上,借助大数据、AI等提升防控精准度;在服务模式上,推进基层多病共防共管。
健康管理的全链条实践:从单点干预到生命周期服务
如何让健康管理突破体检局限,形成闭环服务?中山医院在佘山院区建立泛肿瘤、脑血管健康管理方案,通过风险筛查、一对一诊断和全程随访,为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数据显示,医院通过门诊和住院筛查出的早期肿瘤患者,预后较中晚期患者显著改善,印证了早筛早治的重要价值。
在慢性病管理领域,医院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的服务体系:呼吸疾病通过患者端APP、医生在线诊疗平台和管理端数据监控形成闭环;脑血管疾病实现神经内科与外科一体化救治,治疗率持续提升,这些多学科协作模式正通过医联体向基层延伸。
社区联动的人才支撑:双签约模式与专科培养体系
医防融合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中山医院自2017年探索家庭医生“双签约”模式,即社区全科医生与三级医院医生共同提供健康保障,至今已培养500余名全科医生及研究生,相关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医院还建立安宁疗护博士培养体系,与社区共建示范基地,为基层医防融合储备专业人才。
在千县工程中,医院通过多院区协调平台实现门诊转诊、远程会诊等分级诊疗服务,成为上海社区直接预约患者数量最多的三级医院之一。这种“人才下沉+技术平移”的双轮驱动,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融入基层防控网络。
信息化驱动的防控升级:从数据共享到智能预警
科技如何赋能医防融合?中山医院自2024年启用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实现14天达标转直报模式,同时完成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十大疾病报告系统升级。院内防控中,外科洗手AI识别、内镜消毒监测AI系统等技术的应用,推动院感管理从人工督查向智能监控转型,目前正研发“院感元宇宙”项目探索新场景。
医院互联网+随访平台已进入试用阶段,旨在为所有住院患者建立全周期电子随访档案。钱菊英表示,信息化不仅是数据互通,更是通过技术手段将预防管理嵌入诊疗全流程。
科普与科研双轮驱动:从知识传播到技术创新
如何让医防融合理念深入社会?中山医院依托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科普网络:开展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活动,老专家团队持续创作健康科普内容,相关杂志获2024年上海科普品牌奖。这种持续的科普输出,正为医防融合奠定社会认知基础。
科研领域,医院牵头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和指南,樊嘉院士团队研发的肿瘤检测试剂盒已投入使用,呼吸病领域正构建“筛查-诊断-康复”标准化方案。钱菊英强调,医院正构建三级防治体系,将临床研究、技术推广与继续教育结合,为医防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未来展望: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网络
面向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中山医院医防融合如何深化?钱菊英提出三大方向:一是完善“医院-社区-家庭”三级网络,将肿瘤全程管理、慢病防控等服务向基层延伸;二是强化多学科人才培养,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将公共卫生人才纳入医防融合体系;三是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医防融合的核心,是公立医院功能的重新定位。”钱菊英指出,未来医院将不仅是疾病治疗中心,更要成为区域健康管理枢纽。从佘山院区的健康管理基地到社区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从中国科学院区的智能防控系统到全国推广的科普项目,中山医院的实践正勾勒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在治病救人的同时,更成为百姓健康的“全周期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