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案例名称 | “模拟学校仪式感”改善血液肿瘤患儿就医全程体验 |
背景/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一、实施背景及拟解决的问题 我国0~14岁儿童白血病发病率为34.3/100万,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优化、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日益成熟,儿童白血病的治疗效果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5年总体生存率为78.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为90%,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高达94%。但是儿童血液肿瘤疾病因其治疗周期长、儿童心理特点也有别于成人患者,艰辛且漫长的治疗让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往医护人员在治疗患儿疾病时,对患儿的心理人文关怀缺乏系统性及持续性的干预,导致一部分患儿虽然治愈了疾病, 但仍存留病耻感、固化患者角色、自卑等心理问题无法正常回归校园与社会。文献报道有27.6%血液肿瘤患儿存在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需要给予重视和改善。 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童血液科将患儿在整个治疗过程比喻为治病打怪学习的过程,并以“病房里也有快乐的童年”为服务理念,以改善血液肿瘤儿童就医全程体验、促进患儿身心健康为目标,于2023年创新构建了“模拟学校仪式感”服务模式。 该案例将学校的阶段仪式感引入患儿治疗全程,从患儿确诊到治疗结束,分别设置“开学仪式”(治疗前的宣教: 介绍认识小战友/同学、病区制度/学校纪律、照护知识、发放宣教书籍及学习用具等) 、“趣味课堂”(多彩的宣教课堂及有趣的主题课堂)、“快乐治疗”(治疗情景模拟体验)、“鼓励评优”(勇敢治疗印章存折兑换礼物及评优)、“毕业典礼”(颁发小勇士勋章及毕业手册、拍毕业照)、“持续关爱”(延续护理服务)等具有典型儿童特色、贴近儿童心理需求的主题人文服务,旨在让患儿在住院期间,跟在校园一样正常社交,也有自己的喜欢小伙伴, 有喜爱的游戏,有多彩的集体生活,从而减轻病耻感,淡化病患角色,提升自信心,最终达到身心皆治愈, 正常回归校园与社会的目标。 二、保证本案例落地实施的内、外部条件及已有的工作基础: 儿童血液病区与我院的儿少心理门诊及儿少心理病区毗邻,有一支多学科医护人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相互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开展服务。病区拥有多家知名的社会公益机构驻点服务资源:病区内有一间新阳光病房学校、有儿童活动专区、玩具房、微型图书馆、社工工作室、游戏师工作室等设施;病区有固定的病房学校老师和驻点儿童游戏辅导师及医疗社工,使得本案例在组织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及活动物资层面得到有力保障。 |
实践措施 | 一、实施方法与路径:
二、 实施过程。 1.“开学仪式”: 地点:病区儿童活动区 时间:每月1日、15日下午(每位初诊患儿入院两周内) 实施者:护士长、病房医生、责任护士、病房学校老师/游戏辅导师、医疗社工 参加对象:新确诊入院两周内的血液肿瘤患儿及其家长 目的:让患儿及家属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并对治疗过程有初步的了解,更勇敢地面对治疗。 “开学仪式”内容: 1)病房护士长做致辞,介绍战友,发宣教书籍、住院日记、学习用品,鼓励并祝愿每位孩子都能在这场特殊的学习课程中顺利毕业。 2)责任护士宣教:住院期间照护注意事项 3)病房学校老师、游戏辅导师、医疗社工介绍治疗过程中的校园生活及奖励机制,为患儿发“勇气存折”。 2. 趣味课堂及快乐治疗: 每天由责任护士指导游戏辅导师带领患儿做治疗的情景模拟游戏/游戏陪伴/手工制作以及快乐游戏,鼓励患儿积极面对治疗恐惧。 周每一至周五,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早上评估哪些患儿可以参加当天的学校活动,跟新阳光病房学校的老师沟通,老师带领病情允许的患儿在学校课室里上有趣的主题课程。 每月由责任护士、心理专科护士、医生、营养师按宣教计划定期做有趣的宣教课堂。 3.“鼓励评优”: 每接受1次有创操作,如打针、抽血、做骨穿、做腰穿等, 责任护士根据患儿勇敢程度及表现给予积攒印章,收集在勇气存折中,集赞一定的印章数量, 可以找游戏师兑换自己喜欢的礼物,病区根据印章及表现, 每月评选最勇敢的孩子, 并颁发奖状。鼓励患儿积极治疗, 勇敢面对困难。 4.“毕业典礼”: 每周一、三、五上午,由责任护士、管床医生、游戏辅导师、病房学校老师为结束治疗的患儿举行毕业典礼,颁发勇士勋章、毕业手册、拍毕业照,庆祝完成治疗,奔赴美好人生。 5.“持续关爱”: 对结束治疗的患儿进行随访及长期的追踪,由责任护士对结疗患儿进行定期电话追踪,了解患儿的健康心理状况, 指导维持治疗期的用药、饮食、学习生活注意事项等。 |
取得成效 | 本案例实施后,科室内部的管理取得以下成效:儿童血液科在2024年被医院评为2023年度“医疗质量优秀科室”、2023年度“护理质量管理优秀科室”、2023年度“患者满意度十佳科室”、血液肿瘤患儿“毕业典礼”项目被评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在2023年4月及7月,儿童血液科分别获得了“全国儿童血液病定点医院”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殊荣,提升了医院的行业影响力。 在案例实施前后, 分别对107名血液肿瘤患儿采用“儿少心理健康量表(MHS-CA)”、对这107名患儿的陪护家长采用“90项症状量表清单(SCL90)”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患儿及其陪护家长的心理健康均得到了改善。 本案例的实施,真正达到了患者满意、医院满意、社会满意的目标。 |
启示与推广价值 | 本案例充分考虑到了儿童成长发育特有的心理特点,创新性的将学校的阶段仪式感引入患儿治疗全程, 将漫长、痛苦、恐惧的治疗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住院生活和有形的激励措施、阶段性的仪式活动转化成充满趣味的儿童集体生活,不但提高了患儿配合治疗护理的依从性,也让患儿的住院生活增加了欢声笑语,培养了患儿正常社交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患儿及陪护家长的身心健康。 本案例的实施建立了医护与公益团体的高度合作模式,让医护团队可以更关注患儿的治疗与心理健康,也增加了广大市民对公益团体的支持。两者达到双赢效果。本案例建立固定的模式与实施制度,过程有序、实施便利,可复制性强。易于对类似科室进行推广与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