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院院长管理创新年会期间,“中国医院院长领导力三十年:变革、探索与未来航向”分会场于7月26日下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并得到英国BMJ出版集团的学术支持。会议聚焦全球及中国医院院长领导力面临的变革与挑战,通过深度探讨为未来医院的持续变革与创新发展凝聚了新共识、注入了新动能。
期间的圆桌对话环节中,来自全国多地的医院管理者与国际专家围绕 “在引领医院变革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及对应建议” 展开深度探讨。这场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常务副院长唐毅主持的对话,直面医疗改革深水区的痛点,凝聚起 “战略导航、精细破局、生态聚力” 的变革共识,为中国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实践智慧。
江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梁斌:锚定高质量发展 破解理念与运营双重挑战
江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梁斌在发言中指出,医院在变革过程中面临三大核心难题。在高质量发展主题下,如何实现 “三个转变、三个提升” 成为首要挑战,需以人才为引擎带动学科建设,以学科优势引领创新实践,为群众提供更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理念层面,从 “以疾病为中心” 向 “以健康为中心” 的转变任重道远,省级医院需发挥龙头作用,通过专家下沉、远程培训等方式将技术与服务延伸至基层,构建 “防治管康一体化” 服务体系。此外,医保支付改革倒逼运营管理精细化,需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严控成本、优化结构,为医务人员成长与价值实现拓展空间。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副院长张开治:直面人才与支付痛点 以数智化破局东北医疗困境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副院长张开治聚焦东北地区公立医院的特色难题。人才外流现象突出,优质生源在升学、就业阶段多流向北上广,医院为此构建了 “普遍培养 + 专项培养 + 拔尖培养” 的分级人才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和方向的人才定制成长路径。面对医保支付改革与价格重组的冲击,医院建立院内控费考核体系,推出 “特病单立、疑难病获免” 等新政,并依托数据分析动态调整绩效策略。数智化时代,医院积极构建 AI inset 医保管理体系,将智能技术融入特药审核、风险预警等日常工作,以数字化手段解决程序化任务,同时通过做强学科、走专科化道路争取医保支持,带动学科群协同发展。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院长李卫东:以战略为 “道” 以 “精准细严” 为 “术” 稳健推进变革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院长李卫东强调,在三医联动医改向深水区推进的背景下,医院战略是应对变革挑战的恒定核心,且需持之以恒落地执行。他将战略比作 “道”,而实现战略的 “术” 体现在四个维度:“精” 即有所取舍,依据医院定位选准发展道路;“准” 即找准路径,紧扣国家公立医院考核等政策导向持续推进;“细” 即全面覆盖,规划需涵盖资源配置、人才建设、成本控制等各方面,分阶段落地;“严” 即强化考核,通过奖优罚劣确保管理实效。这一 “道术结合” 的思路,正是对医院管理者领导力的具体考验。
郑州人民医院副院长田明波:突破信息化 “孤岛困境” 让数字技术真正赋能临床
郑州人民医院副院长田明波从信息化建设角度分享变革经验。当前医院信息化面临资金投入大、见效慢与复合型人才短缺的双重困境,临床需求与信息化响应之间存在高沟通成本。为此,医院试点两大举措:一方面打造 “临床背景 + 信息化” 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跨领域协作;另一方面对现有系统全面梳理,优先打通节点、提升运行流畅度,而非盲目上新项目,在此基础上按紧急与必要需求逐步优化,既节省资源又快速提升临床满意度,以数字化手段规范医疗行为习惯。
BMJ 领导者(BMJ Leader)杂志主编 James Mountford:秉持患者中心思维 以多元价值平衡驱动变革
BMJ 领导者杂志主编 James Mountford 对各位专家的协作理念表示高度认可并从国际视角提出建议。他强调,数字化改革需以患者和员工体验为核心,避免 “为技术而技术”。英国医疗体系的 “四重目标”(患者体验、治疗效果、员工福祉、费用支付)可为中国提供借鉴,医院变革需平衡多元价值,通过减少流程浪费、构建学习网络等方式提升资源使用效能,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实际价值。
圆桌对话的尾声,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常务副院长唐毅总结道:“医院变革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共通的底层逻辑 —— 以战略定力穿越周期,以精细管理破解难题,以生态思维汇聚合力。” 从省级医院的学科突围到基层医院的能力提升,从支付改革的应对到数字技术的赋能,管理者们的实践印证着一个核心:卓越的领导力不是 “单打独斗”,而是 “系统作战”——既要锚定方向,又要破解细节;既要坚守公益初心,又要激活发展动能。
这场对话不仅是挑战的梳理,更是智慧的集结。正如多位专家所言,医院变革之路虽充满荆棘,但只要以 “患者需求” 为指南针,以 “创新突破” 为动力源,以 “久久为功” 为方法论,就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稳步前行,为健康中国建设筑牢医疗基石。
供稿:学术会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