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面临资源配置优化、诊疗效率提升等现实挑战,如何以技术创新破解难题?在“2025中国医院大会暨行风建设大会”主会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夏家红以《医院全场景应用大模型赋能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了以医疗数据治理为基础、多场景大模型应用为抓手的探索实践。从智慧门诊服务到AI语音电子病历,从肿瘤全流程管理到5G远程医疗,武汉协和医院正通过系统化的信息化建设,为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数据治理筑基:构建医疗AI发展的底层体系
医疗大数据的价值该如何释放?聚焦数据治理的基础性作用,夏家红指出,高质量的医疗数据是AI的基础,即便数据量再大,若质量不足也难以实现价值转化。要实现从数据清理标记到平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建设,形成大数据与大模型双中台体系驱动数据价值增长的模式。
夏家红强调,法学专家明确指出医疗数据的所有权归属于患者,这要求医疗机构在信息化建设中需兼顾数据合规与应用创新。数据治理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体系构建,更是平衡患者权益与医疗创新的系统性工程。
智慧门诊与肿瘤专科智能化:AI全场景应用的诊疗流程革新
夏家红介绍,通过与大数据企业合作,协和医院打造了中国中部首个AI智慧门诊,实现智能分导、智能加号、智能预问诊等多项功能,核心是为了方便医生和患者。该系统已落地智能导诊台、智能加号、智能预问诊等应用场景,目前临床医生、管理部门及患者反馈良好,尤其在特色专科覆盖度和患者服务体验方面成效显著。他提到,以数据交付与上传等基础工作为支撑,AI在门诊场景的应用得到了行业关注和医生认可。
武汉协和医院在AI语音生成电子病历领域也已开展多年探索。但夏家红强调,能否达到医患要求,其核心需要以高质量数据为支撑。结合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5+1”方案对专病建设的要求,医院与医用科技公司历时两年打造肿瘤规范化诊疗样板,实现事前提醒预警、事中质控、事后靶向分析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在国考指标和支付制度改革背景下,肿瘤病程的规范管理尤为重要。夏家红重点介绍了医院在肿瘤领域的信息化实践,医院构建的肿瘤诊疗规范智能管理系统,通过根因分析和靶向改进机制,实现了诊疗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这一实践既是对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积极响应,也为分级诊疗模式下的专病管理提供了实践参考。
智能用药与前沿技术融合:从专科突破到基层服务能力提升
夏家红表示,协和医院药学部的实践颇具特色。医院党委书记作为药学部专家,多年来持续推动智能个性化用药工作,今年5月医院获批国家发展改革委2.38亿元投资,用于AI辅助GCP项目建设。通过药学部门、临床科室与管理端的协同联动,医院在个性化用药推荐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他回顾道,2017年医院曾因药占比等指标问题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约谈,经过多年信息化干预,目前相关指标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患者用药负担减轻,合理用药水平显著提升。
未来发展的多维思考:技术伦理与人机协作路径
面对AI技术浪潮,夏家红提出三方面思考:技术进步伴随伦理挑战,数据隐私、算法公平等问题需要全行业共同关注;政策法规支持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他强调,医院将继续以信息化培育发展新动能,"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是公立医院的责任所在,也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从数据治理体系构建到全场景应用落地,武汉协和医院的实践勾勒出技术赋能医疗的清晰路径。在技术创新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大模型技术正成为破解医疗资源配置难题的关键支撑,而武汉协和医院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多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