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病房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来,结合眼科专业特点,制定工作原则及目标,细化工作流程,大胆尝试标识管理,从专业角度确保基础护理工作到位,形成了一套具有眼科专业特色,切实可行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1.手术患者专人专项管理
提出了以手术患者为核心的手术团队化工作模式,将原有部门之间独立的工作关系、工作目标,通过链条形成一个模块,建立总目标,团队成员来自门诊、病房、手术室,各部门以每日手术患者为核心,形成一条龙服务模式,并在护理人员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尝试班制制度改革,设置手术班,尝试对手术患者实施专人、专项管理。
2.流程从组,细化安全管理
重新制定、调整各班制职责与细则,并将护理流程重组,制定眼科住院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流程:将围手术期分成新入院阶段、手术医嘱生成、手术晨、术中、手术当日、术后、出院医嘱生成、出院指导八大模块,细化流程、进行安全管理。
3.关键患者管理
在手术医嘱生成阶段,关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术前注重用药评估,掌握患者的服药情况,加强宣教使其在住院期间按规定服用药物,避免擅自服药,使患者意识到擅自服药的危险性,需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服药,避免意外的发生。
关注全麻患者手术医嘱生成,全麻手术医嘱一旦生成,全麻患者就作为护理工作重点关注对象,要保证其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到位,病情观察到位,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4.键环节管理
为防止交接环节中,手术信息的衰减与丢失,该眼科中心自行设计了“眼科手术患者交接卡”佩戴在手术患者胸前,跟随手术患者进出手术室,手术交接卡分正反两面,正面为病房护士交接内容,背面为手术室护士交接内容。为有效地预防手术交接卡“张冠李戴”的差错发生,眼科病房制定了“手术交接卡书写核对流程”,交接卡严格经双人、双向核对后佩戴。眼科手术室也同样重视患者的转交接环节,采运“二次通知法”,即接患者前通知,送患者前通知,使病房手术班护士能够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5.预防感染,模式创新
为预防眼科集体滴眼药治疗潜在交叉感染的危险,护理人员自行设计了点眼车,在同行中率先实现眼药水由专人、专项管理,有效降低了眼内感染的风险;为降低由面部及眼周清洁不彻底增加术后感染的几率,还将术前术后面部、眼周及头发的清洁作为基础护理的一项重点工作。
6.标识管理,确保安全
将标识管理理念充分应用于临床,注重细节,保证安全:针对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采用不同颜色的病号服,通过颜色一目了然地区分不同手术方式,同时,同一种手术方式的患者使用统一颜色的病号服、病历夹与胸卡:针对不同的病种、不同专业组的手术患者,设计使用不同形状眼垫,防止眼药水错点,特别是通过对青光眼患者使用了圆形眼垫,减低了术前错点散瞳眼药水的发生几率,标识识别率为100%;在患者床头设置标识卡,不同颜色提示护士不同关注重点,例如:病情、跌倒、感染、过敏等,对护理操作进行前馈控制,降低风险;在眼科患者用药安全管理方面,将出院带药、住院用药做好标识管理,眼科患者住院期间眼药专人专用,发放出院带药阶段:即在眼药瓶外粘贴“出院带药”“住院用药”的标签,避免混淆,同时建立眼科患者出院带药发放本,文字提示患者“认真核对药名与有效期,一经发放,不能退换”。患者核实确认药品无误后签字,正联保留,副联交于患者,防止因患者点错眼药,带来的安全隐患与纠纷。
该科作为优质示范病房,始终以“患者满意,护士满意”为工作创新的原动力,以确保患者安全作为其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