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健:
以岗位管理为切入点建立创新型护理管理模式是公立医院改革中的关键一步,这对保障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应首先注重护理管理理念的转变,从医院领导层面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医院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提高医院整体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切入点,分多批派护理管理者前往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国际护理管理模式、护理管理理念,为构建学习型护理团队打下良好基础。并根据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将赴德国学习的护理岗位管理理念用于医院护理管理实践;借鉴德国护理岗位管理准入、培训、激励的流程化、标准化管理,建立了适用于医院的岗位梳理、岗位测评、岗位培训、岗位标准及岗位激励的持续改进循环体系。
护理岗位设置及管理,激发了护士执业成长的积极性。首先通过以护理岗位管理技术证书体现岗位特点,依据护理人员个人知识、能力等要素,突出一岗多人和一人多能的特色,根据建立岗位的准入标准,经培训、考核合格上岗,通过岗位质量、评价与绩效激励结合。其次,以动态岗位管理提高病患满意度,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第三,将优质护理服务向各护理岗位延伸:在岗位的方式和范围不同角度延伸,新毕业的护士要经过多科间轮转,进行基础知识、技能培训、专科知识和技能的递进式、立体交叉层级培训。最后,设置以能力为主的五个成长层级,为护士在职业成长中创造宽幅多频道的培训和成长途径,激发了护士们在职业成长中的积极性,让护理人员在护理岗位中以患者为中心,进而创新性地进行了一些临床护理小革新、小发明实践。同时,护理部根据护理岗位的设置,建立了护理动态人力资源调配体系、动态岗位准入培训体系、护理动态质量管理体系、科学数据客户满意评价体系、动态岗位护理绩效管理体系等组成的护理资源管理平台。经护理岗位准入、培训、质量监控、评价、绩效等流程,实行护理岗位动态管理。
在将护理人力资源由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转变为优质稀缺资源的理念之后,医院加大了对护理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培养,对于护理人力资源实行预算制,科学配置,合理使用。此外,新增加了护理岗位而未新增护理人员编制,达到了统合增效,同时患者满意度、护士收入均得到了提高,医院成本则得以降低。医院还将护理绩效管理与护理岗位管理和评价相结合,并以相关理论为支撑。绩效考核指标突出以责任、技术、能力、风险等护理工作的内涵管理,依据岗位价值系数设定,使绩效数据与岗位价值对应结合,更好地体现了临床护理岗位多劳多得、提值增效的特点。而护理管理工作科学、准确和快速,也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
优质护理服务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而岗位管理则推动了现代医院管理机制的建立。
(中国护理管理编辑部 卢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