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 北京协和医院 |
案例名称 | 多科合作筛查围术期过敏原,保障患者手术麻醉安全 |
背景/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围术期过敏是影响患者围术期安全的重要因素,术中因严重过敏反应导致的死亡占麻醉相关死亡的3~5%,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手术常常被迫中止。既往出现过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因为没有及时得到过敏原筛查,再次手术时麻醉医生只能经验性用药,再次发生过敏性休克的风险大大提高,极大地威胁了临床安全,增加了患者的花费,甚至因为麻醉风险过高,没有医生敢于为其手术,患者就医无门,病情延误。 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学科合作(麻醉科手术室,变态反应科,药剂科), ①完善和规范门诊和住院患者围术期过敏原预防筛查的诊疗流程,对有指征的患者进行及时的过敏原筛查; ②完善术中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的诊治和后续体内体外检测随访流程; ③建立围术期严重过敏反应患者数据库。 |
实践措施 | 1、梳理手术科室门诊患者、病房患者进行围术期过敏原筛查的临床途径,使其更加顺畅、高效、安全,进一步提升手术安全和麻醉安全性。 2、发挥北京协和医院多学科合作优势,搭建围术期过敏原筛查平台。 3、完善围术期过敏的临床诊断;体内体外试验等实验室检查。 ² 目前我国对于术中严重过敏反应只有临床诊断,没有实验室诊断支持; ² 进行国际金标准的类胰蛋白酶检测,完善严重过敏反应的实验室诊断。 4、摸索出适合于中国人群的围术期药物皮试浓度并予以推广。 ² 目前备案的皮试浓度引用的是国外指南中界定的最大皮试浓度(刺激浓度); ² 对于国人,需要根据临床数据验证此浓度的是否需要调整。 5、规范科室临床诊疗行为,梳理严重过敏反应处理流程,保障临床安全。 ² 严重过敏反应危机资源管理演练; ² 规范围术期严重过敏反应处理流程; ² 宣教围术期过敏的危险因素; ² 对于高危患者预防及规避的药物。 6、在电子病历系统增加围术期药物过敏警示标签。 7、临床医师与药师取得更及时和有效的沟通。 典型病例: 1、术后随诊筛查过敏原,降低手术风险——48岁男性住院患者,于我院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麻醉诱导后出现过敏性休克,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手术取消。出院后4周至麻醉评估联合(过敏)门诊筛查过敏原,证实罗库溴铵过敏,再次手术,过程平稳。 2、门诊接诊筛查既往过敏性休克过敏药物——50岁男性,结肠癌,于外院血压降低,散在荨麻疹,可以过敏性休克取消手术,因手术麻醉风险过大,手术一拖再拖。至麻醉评估联合(过敏)门诊,经过对病史的分析,复盘围术期用药及过敏性休克发生过程,全麻药皮试均阴性,前次过敏性休克诊断不成立,并筛查出安全的用药方案,电话随访,患者于外院顺利手术。 3、术前院内会诊降低手术风险——患者女性25岁,拟行胆囊切除术。入院后主诉多次不明原因围术期全身荨麻疹及严重过敏反应。经麻醉科会诊及变态反应科会诊,推测氯己定可能为围术期过敏原,在病房予以检测后证实,围术期避免应用含氯己定消毒液,患者顺利手术。 |
取得成效 | 1、 组建多学科团队 从2017年起摸索规范的围术期过敏原筛查的会诊转诊评估流程。 多学科团队组成: 麻醉科团队(黄宇光,张秀华,申乐,李旭,车璐,袁堂谧,徐宵寒,树茜)、变态反应科团队(尹佳,王良录,关凯,顾建青,王子熹,王青)、药剂科团队(张波,史亦丽)、手术室团队(王惠珍,张馨戈) 2、 流程梳理 Ø 已开始摸索全麻药物、局麻药物、常用抗生素的皮试浓度 Ø 已进行药物超适应症备案围术期过敏会诊手机 Ø 设立围术期过敏常门诊 3、 给予患者手术机会 避免患者因无法确定过敏原导致麻醉风险过高而取消手术。 4、 满足临床需求 满足了广大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围术期药物过敏原筛查需求。 5、 增加患者围术期安全。 Ø 为本院术中出现血流动力学波动的23例进行筛查,其中20例明确了过敏原 Ø 为外院既往术中过敏性休克的200余例患者进行了会诊,162例皮试,明确了过敏原和安全药物,已随访到30例顺利进行后续手术。 主要成果: 1、形成了多个制度流程文件: ①2022年围手术期严重过敏反应诊治专家共识。2022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方向明 李旭(共同执笔人) 吴新民(共同执笔人) 仓静 高鸿 徐桂萍 杨瑞 赵晶 张秀华 赵娴 黄宇光(负责人) ②《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工作常规与医疗流程手册》围术期严重过敏反应诊疗流程 2、获得多项科研基金: ①通过MRGPRX2受体引起假性过敏反应的围术期药物研究。(2019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194313,资助额度:10万元,年限:2019-2021,PI) ②琥珀酰明胶过敏的评估与预防 (2020年度贝朗科学基金,资助额度:10万元,年限:2020-2021,PI), ③2022 年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项目专科提升计划:围术期患者麻醉质控数据库建设与多学科协作标准化处理流程的建立 (2022-PUMC1-B-007) 子项目3 围术期严重过敏反应数据库建设与多学科筛查预防、诊疗流程建立,20万元,2022 年10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 ④2024年度北京协和医院质量安全孵育项目,2万元,2024-2025年 3、发表多篇经验推广文章: ①Che Lu,Li Xu,Zhang Xiuhua,Gao Hui,Zhang Yuelun,Huang Yuguang.Improving awareness of chlorhexidine allergy by anaesthesiologists in China.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8 Sep 2019, 123(5):e520-e521.DOI: 10.1016/j.bja.2019.08.002, IF 6.199 ②Ma M, Zhu B, Zhao J, Li H, Zhou L, Wang M, Zhang X, Huang Y.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Previous Anaphylactic Reactions to General Anesthesia: a Review of Literature, Case Report, and Anesthetic Considerations. Curr Allergy Asthma Rep. 2020 Apr 22;20(6):15. doi: 10.1007/s11882-020-00911-x. IF: 3.577 ③MRGPRX2 在围术期药物假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树茜,王子熹,李旭。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21 年 4 月第 15 卷 2 期,188-193,doi:10. 3969/j. issn. 1673-8705. 2021. 02. 011 ④Che L, Li X, Zhang X, Zhang YL, Yi J, Ruan X, Ma S, Huang Y. The nature and reported incidence of suspected perioperative allergic reaction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J Clin Anesth. 2021 Nov;74:110404. doi: 10.1016/j.jclinane.2021.110404. Epub 2021 Jun 23. PMID: 34171710. IF 6.039 ⑤崔乐,王良录.氯己定致反复过敏性休克患者诊治一例[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24,v.18(03):284-286 ⑥树茜,王子熹,顾建青,王晓巍,李旭,张秀华,王良录,黄宇光. 阿司匹林加重性呼吸系统疾病行鼻内镜下双侧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一例报告[J].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23(01) 4、在主流媒体进行报道推广 : 协和医生说公众号推送:2021中国过敏防治周——围手术期严重过敏性反应的诊断与评估。 |
启示与推广价值 | 本案例展示了北京协和医院在围术期过敏原筛查方面的多学科合作实践,强调了以下几个重要启示和推广价值: 1、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围术期过敏反应的管理需要麻醉科、变态反应科及药剂科等多学科的紧密协作。通过整合不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提高了筛查效率,还确保了患者安全。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可以作为其他医院在处理复杂临床问题时的借鉴,推动医疗服务的整体提升。 2、规范化的筛查流程:建立和完善围术期过敏原的筛查和管理流程,有助于减少由于过敏反应导致的手术风险。通过标准化的诊疗路径,能够实现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医疗成本。这种流程的规范化可以推广到其他医院,特别是在需要手术的高风险患者中。 3、科学验证与地方适应性:通过摸索适合中国人群的围术期药物皮试浓度,表明医疗措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为其他地区医院提供了思路,即在实施国际指南时,应结合本地患者的特点进行适应性调整,确保医疗安全。 4、患者安全意识的提升:本案例通过一系列的宣教和流程优化,提高了临床医师和患者对围术期过敏的认识,降低了由于缺乏信息导致的医疗风险。这种患者安全意识的提升不仅适用于过敏管理,还可推广到其他医疗领域,提高整体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5、数据支持与持续改进:建立围术期严重过敏反应患者数据库,使医院能够通过数据分析不断改进治疗流程和管理策略。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改进机制对于提高患者安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研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更广泛的医疗环境中推广。 通过以上几点,本案例为改善围术期患者安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模式,具备广泛的推广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