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正式会员 (会员到期日:2028年03月29日)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健康路1号
医院始建于1939年,1984年更名为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1988年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依托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而建,成为中国院前急救依托模式的代表,1995年医院获批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7年10月成为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非直属),是一所以急危重症和创伤救治为特色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医院编制床位1200张,设有36个临床医技科室,48个专病门诊。医院主要职能:面向社会提供综合性医疗服务,同时履行重庆市政府公共卫生救援职能及主城八区120指挥调度和日常急救职能。 医院学科构成合理,优势学科特色鲜明。其中,“急诊医学科”“神经外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创伤外科学”“院前急救医学”“重症医学”为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骨科”“临床护理学”“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胸心外科”“普外科”“检验科”“老年科”“临床药学”“麻醉科”“影像科”为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神经损伤与危重症”为重庆市医疗特色专科,内分泌科为重庆市能力提升项目学科。 医院学科建设充分体现急危重症和创伤救治特色,规划建设有急诊急救学科群、创伤学科群和专科学科群,其中急诊急救和创伤医学已成为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优势学科群,并有力地促进了医院整体学科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医院目前是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委市共建单位,拥有创伤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国家脑防委“高级卒中中心”、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级及重庆市胸痛中心,获批急诊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市急救医学研究所、重庆市创伤中心、重庆市急诊医学质控中心、重庆市科普基地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学科建设平台。 医院现有在职职工1445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23人,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为84.6%;有高级职称203人,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3人次,国务院津贴专家8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3人,首批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1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4人,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6人,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工作室4个,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导师制培养人员2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3人。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聘请北京大学、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院校高层次专家近10名。医院还拥有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委员及以上任职125人次,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创伤学分会常委单位;重庆市医学会急诊专委会主委单位;重庆市医师协会创伤、重症、院前急救医师分会会长单位。 近年来,医院在医疗技术上不断进步,在满足三甲医院综合医疗服务能力需求基础上,突出急危重症及创伤救治特色,其中: 急危重症救治技术方面,医院自主研发“可视化120自救互救系统”,国内首创、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创新性建立智慧移动危重症救治平台,将“互联网+重症移动救治”相结合,既体现医院救治特色,也为区域危重症救治效率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急性呼吸衰竭等各种急危重症救治,以及急危重症生命支持技术如ECMO、血液净化技术等处于市内领先地位。 内科疾病救治技术方面,心血管内科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处于市内领先地位;内分泌科在糖尿病足的联合治疗上已形成区域特色,救治能力处于市内领先水平;神经内外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静脉取栓,颈动脉、椎动脉系统狭窄的支架置入术的开展处于市内前列;消化内科在消化道出血快速急诊救治,消化道疾病内镜微创治疗、消化道支架置入及ERCP等技术处于市内先进水平;呼吸内科良性气道狭窄的内镜下介入诊疗综合技术处于市内先进水平。 外科疾病救治技术方面,心脏穿透伤、严重肝伤、严重多发伤、复合伤及濒死创伤等创伤救治居国内领先地位,累计收治创伤住院患者超过6万例,住院生存率为97.3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神经外科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的快速联合救治、“显微镜+神经内镜”下脑干血肿清除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骨科微创椎间孔镜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其中臂丛神经损伤神经转位修复术填补了我市该领域空白;胸外科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开展在本市处于前列,A型夹层手术量达到30例/年;普外科急腹症急诊手术年平均超700台次,其中危重症占比超过30%,均处于市内领先地位;肝胆外科腹腔镜胰体尾及脾脏切除、全腹腔镜下肝肿瘤切除、门奇断流及三镜联合胆囊、胆道等技术的开展达到市级一流水平。
理事单位
代表姓名:马渝(职务: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