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由中国医院协会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推进心律失常亚专科房颤专病建设“破壁行动”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26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近40位院领导、多位心血管领域专家和卫生政策管理领域相关领导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房颤专病管理与心律失常亚专科建设的新路径。此次会议的召开旨在推动我国心律失常防治迈入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提供实践抓手。
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谱中最常见、最棘手的慢病之一。研究显示,我国房颤患者人数超过千万,且并发卒中、心衰、认知障碍等严重后果,给个人、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然而,目前房颤的早期诊断率不足,规范化诊断和消融及抗凝治疗覆盖率有限,长期随访与全周期管理仍存在显著缺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医院协会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专业委员会发起“破壁行动”,旨在通过亚专科建设与专病管理的有机结合,推动学科间协作,打破管理壁垒,建立覆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随访的全链条诊疗体系,真正实现患者健康全周期管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韩丁在线致辞,他表示:当前我国房颤防治正面临患者基数庞大、诊疗路径复杂、长期管理困难的挑战,急需构建科学、系统、规范的亚专科专病诊疗模式。本次“破壁行动”是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的重要举措,旨在建立覆盖预防、诊断、治疗、随访与康复的全周期诊疗和管理新模式,以患者为中心推动医疗质量提升,造福广大人民。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宗久在发言中回顾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强调心律失常专病管理同样要抓住早期诊疗的“时间窗”,通过完善急救体系、优化临床路径、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学科融合和系统提升。他提出:“心律失常的管理不应停留在中晚期救治,而应前移到早期干预,这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陈宁姗从行业与政策角度出发,指出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是协会最重要的使命。她强调:“破壁行动”不仅是房颤管理的创新举措,更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和《全面提升医疗质量三年行动》的重要实践,将为我国专病管理和医疗质量提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中国医院协会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为项目未来的落地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房颤中心主任蒋晨阳教授代表临床专家发言,他提出,房颤不仅是心律问题,更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单一手术或药物难以满足患者全生命周期的需求。“破壁行动”正是通过打通学科壁垒,把孤岛式的环节连接成完整路径,从而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程管理。他期待通过项目推动指南落地、青年医生培养、多中心合作与真实世界研究,让更多患者获得长期获益。
在接下来的主题分享环节,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龙德勇教授介绍了国内最大规模心律失常专病中心的建设经验。安贞医院每年完成1.7万例射频消融手术,建立了涵盖患者入院、术后随访、数据库建设到科研转化的全链条体系。他强调:“房颤防治不仅是技术突破,更需要人文关怀和体系建设。培训、研究与患者粘附性管理,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院长从区域医疗中心的角度,分享了人才梯队建设、社区筛查、专病数据库与医工结合的探索。他提到,心律失常亚专科的成长离不开科研平台与多学科融合,尤其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将为未来的精准诊疗提供更多可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泓副院长结合医院20余年的专病中心建设经验,提出了“专病中心四个统筹”的管理模式,即学科发展统筹、能力提升统筹、职业规划统筹与患者体验统筹。他指出:“破壁行动”是推动专病中心建设的新契机,能够为全行业探索跨学科协作、绩效管理与科研创新提供示范。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蔡跃红副院长向参会专家介绍了“全院房颤管理”的实践。通过职能部门主导的MDT模式,该院实现了院内各科室对房颤患者的共同管理,逐步形成防—筛—诊—治—康—随访一体化模式。她强调,信息化建设和虚拟病房是实现全周期管理的重要工具,并得到与会专家的积极反馈。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高鹏主任对《心律失常亚专科建设与房颤专病管理草案》进行了介绍。他指出,房颤已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高发疾病,我国在早期筛查、术后随访和规范化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整体诊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亚专科与专病建设不仅顺应国家“分级诊疗”和专病管理的政策导向,也能提升医院学科竞争力和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当前,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体系薄弱、MDT合作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他强调,“破壁行动”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统一规范和标准化路径,建立质控体系和示范中心,带动全国专病管理水平提升,为科研转化和人才培养提供平台。
在专家自由讨论环节,代表们围绕《心律失常亚专科建设与房颤专病管理草案》提出了多方面意见:
一、远程监测与居家管理:应推动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平台与医院体系对接,但同时需要医保价格与政策支持,以保障临床应用的可持续性。
二、抗凝与筛查规范:建立更严格的抗凝应用规范与患者筛查标准,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卒中与再入院风险。
三、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目前我国电生理医生数量不足,应通过项目平台推动分级培训与青年医生成长。信息化与数据治理:未来学科建设必须依托高质量数据集和信息化系统,以支持医保支付、真实世界研究和科研转化。
四、区域协作与分级诊疗:通过建立区域房颤专病医联体,推动国家、省、市三级医院联动,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防治网络。
基于以上的讨论,在专家共识的基础上,项目组提出未来三年“破壁行动”将重点推进以下三大方向:
一是完善标准体系 —— 制定并推广房颤专病建设与管理的统一标准,明确硬件设施、人员配置、诊疗流程和质控指标,推动指南落地;
二是推动标准应用 —— 选择一批标杆医院,开展标准应用与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三是,促进学术交流与科研转化 —— 建立专家协作平台,推动多中心研究与真实世界证据生成,鼓励医工结合和创新成果的临床转化。
中国医院协会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怡作总结发言。她首先代表专委会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深入分享,指出此次会议充分展现了政策、管理、临床、科研多维度的思考与探索,为“破壁行动”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王怡秘书长强调,房颤专病管理不仅是医疗技术问题,更关乎医疗质量、安全与体系建设。通过专家们的发言可以看出,“破壁行动”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认可,也为未来标准制定、模式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她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要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推动跨学科协作,确保诊疗路径和管理模式的标准化与同质化。
第二,注重实践,打造标杆:希望各试点和共建单位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真正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标杆中心。
第三,持续改进,稳步推进:亚专科和专病管理的推进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断总结、不断优化,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规范化网络。最后,王怡秘书长表示,专委会将继续在协会指导下,与各位院长、专家保持紧密合作,推动项目内容落到实处,确保“破壁行动”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取得实质性成果,真正实现“破壁而立,惠及患者”的愿景。
会议在热烈而务实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破壁行动”将成为推动我国心律失常防治体系化、规范化的重要抓手,不仅有助于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水平,更将在医保支付、学科发展和科研创新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正如一位专家所言:“破壁行动”不仅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更是千万房颤患者的共同期待。未来,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医院将建立起规范化的房颤亚专科和专病管理体系,让科学诊疗惠及更多患者。
(中国医院协会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专业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