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数据
旧数据
当前位置: 旧数据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完成国际首例“脊髓起搏器”治疗脑萎缩
时间:2014-01-27      来源:中国医院协会      浏览量:453      分享:

  ―患者因脑外伤后出现脑萎缩,导致瘫痪,吃饭都困难,医生通过给患者安装一种“脊髓起搏器”,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使患者的功能有望逐渐恢复。这是国际上“脊髓起搏器”在脑萎缩患者的首次应用。

  昨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病房,记者看到术后2周的杨先生正在吃午餐,家属介绍,杨先生4年前因脑外伤出现脑萎缩,不但一侧肢体僵硬无法动弹,连开口吃饭、说话都十分困难。检查发现,杨先生的血管并没有明显的异常,但是大脑血供严重不足,这可能是其发生脑萎缩的重要原因。

  由于目前医学上对脑萎缩的治疗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杨先生和家属虽多方求治,都未见明显好转。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捷曾成功地完成我省首例脑起搏器置入,他通过分析患者病情和查阅文献资料,灵机一动,能否为杨先生安装一个起搏器,通过电刺激改善大脑的血供来治疗患者呢?

  经过充分的准备,2周前,张捷教授在患者颈部切一个小口,在其颈部脊髓硬膜外安装了一个4厘米长、6毫米宽的膜状电极,在颈部至胸前打一个皮下“隧道”,用联接电线通过皮下“隧道”分别连接颈部的电极和胸前皮下的起搏器。 张捷说,“脊髓起搏器”和脑起搏器一样,通过体外程控来调节电压等刺激参数,通过起搏器释放的电流刺激颈部脊髓,可增加大脑血供,改善大脑营养,在理论上对脑萎缩会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结过2周的治疗,患者的吞咽能力有所改善,僵硬的左侧肢体逐渐变得松弛和灵活,治疗有了初步效果。 张捷介绍,目前使用电压较小,以后会逐渐加大电压,治疗3至6个月后有望产生明显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瘫痪状态。 据了解,“脊髓起搏器”治疗脑萎缩国内外尚未见报道,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为严重的脑损伤以及长期昏迷病人的治疗打开新的思路。

  来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网站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查看视频View the video

Please enter the video authorization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