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构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态圈”——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活动顺利举行
2025年10月10日,我们以“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为主题,迎来了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到来,本次主题活动旨在推动普惠、可及的心理支持服务覆盖全人群、贯穿全生命周期,让心理健康福祉惠及每一位公民。上海则为儿童青少年及家庭送上了一份坚实的礼物——精准导航的“通向孩子心灵的地图”正式发布;“12356”(即“962525”心理热线)与“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宣布深度合作;一个名为“暖心护成长”的心理友好生态圈逐渐成形。“一图一线一生态”的协同推进,如同为迷航的舟楫点亮灯塔,为成长之路筑起温暖的防线。
在中国医院协会指导下,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协同多家协(学)会,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委员会共同举办了“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线上线下主题宣传活动。活动通过主题倡导、资源发布、服务联动与互动展演等形式,集中展现上海在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升市民心理获得感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心灵健康之城。

一张地图,一次精准的“心理导航”
曾几何时,面对孩子的情绪困扰与行为偏差,许多家庭在“该去哪”“找谁看”的迷茫中错失干预良机。信息不对称、资源碎片化,让心理支持变得“可望难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单位携手,启动“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优化项目”,致力于编织一张以孩子为中心的心灵支持网络。项目组系统梳理2024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医疗机构信息,联合上海市测绘院,共同绘制出“通向孩子心灵的地图”。

这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点位标注图,更是一次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精准“心理导航”。它系统地整合了全市范围内开设儿童精神心理门诊的医疗机构资源,涵盖名称、地址、门诊时间、咨询电话、预约渠道等。家长只需在纸质地图上查询,或者轻点电子地图,便能一目了然,按图索骥,用最短的路径为孩子找到最专业的帮助。这极大地降低了求助的门槛,让心理支持不再“可望而不可即”,而是成为触手可及的公共资源。

活动中,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狄建忠,上海市测绘院党委书记张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肖俊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二级调研员江伟鸣,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汪家芳共同启动“心灵地图”。
“‘心灵地图’的诞生,源于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每一个陷入心理困境的孩子和家庭,都能在最需要的时候,找到一盏明亮的灯。”肖俊杰书记感慨,这张地图不只是一份指引,更是一种承诺,是责任与希望的落点。

方寸地图之上,医学的关爱、测绘的精准与艺术的慰藉,在此交汇融合,织就一张理性与温情并存的支持之网,也使得这张地图成为一份有温度、有美感的“求助指南”,它无声地告诉每一个拿到它的家庭:你们寻求帮助的每一步,都走在社会关爱的目光下,走在科学与人文交织的道路上。
一条热线,一场温暖的“生命融合链接”
如果说,“地图”解决了“去哪儿”的问题,那么热线的合作则解决了“向谁说”的困惑。此次,上海的两条广为人知的热线——12356(即“962525”心理热线)与团市委的“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进行深度合作,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资源整合与效能升级。

两条热线,各有侧重,各具优势。“12356”依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领衔的市区两级具备深厚心理学背景的医疗志愿者团队,专注心理危机干预与情绪疏导,是心灵的“守护站”;“12355”则在共青团的组织下,服务涵盖法律援助、学业困扰、人际关系、就业指导等青少年成长的方方面面,是成长的“百宝箱”。

通过建立标准化转介流程,实现双向联动——心理热线遇法律问题可转介至“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识别心理危机则迅速对接“12356”,构建从情绪安抚到现实援助的完整闭环。“专业分工、双向转介”的模式,为青少年打造出无缝衔接的支持网络。无论是学业压力引发的情绪困扰,还是校园欺凌需要的法律维权,都能在这一体系内获得系统响应。上海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由此从“分线作战”迈入“协同作战”的新阶段。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狄建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委员会副书记徐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蔡军、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副主任韩煦共同见证两条热线的“亲密牵手”。
一个生态,一场全社会的温柔奔赴
当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自2023年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为主体、以家长为重点、以教师为依托,打造全方位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网。
系统赋能:研发面向青少年、教师与家长的心理课程,出版“600号”科普丛书,在四区八校开展沉浸式教学。西南位育中学的“心理休憩室”、静安区受训心理教师,成为校园心理守护的灯塔。
科技赋能:精心打造的青少年心理健康AI平台,成为一个有温度的数字家园,让孩子们通过趣味互动学习心理知识,让家长获取专业指导。
跨界共鸣:脑科学夏令营点燃科学好奇,“600号画廊”推动艺术疗愈,与B站合作的纪录片《坏情绪啊 没关系》播放近亿,与上海博物馆共创文创子母包传递随身关怀,园艺疗愈的种子、《600号来信》专栏、《直通600号》电波……社会各界正以多元方式,见证年轻心灵的蜕变。
从一幅画到一张图,从两条热线携手的“同心圆”到“医校家社”的联动网,从AI平台到全媒体传播的“暖心护成长”生态圈,都已成为这座城市爱心与智慧的生动注脚。“一图一线一生态”共同诠释了一个理念:守护每一颗年轻的心灵,既需要精准的“导航图”,也需要永不掉线的“倾听者”,更需要一个由全社会共同营造的、温暖而坚定的生态圈。

“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丰富多彩,还包含儿童青少年心理微电影《空座位》和心理剧《拯救网瘾少女》的展播,“心理健康科普体验打卡资源地图”展示,年度优秀接线志愿者、优秀管理员、优秀接线点的表彰。“心灵书房”集中推荐了《轻松上学:亲子沟通心理指南》《心理医生教会我的事》《睡宝宝梦境奇遇记》《成年心事 活出自在》等“600号”系列科普读物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共同营造出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支持心理服务的良好氛围。正如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狄建忠所言,2025年作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开局之年,核心目标就是构建覆盖全人群、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心理防护网。

(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