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被确定为吉林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18家重点联系医院之一,在总结原有优质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全院积极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稳步推进护理改革。
一、建立试点科室联系人负责制
经各科室积极申报和护理部前期调研,该院首批确定了5个试点科室,同时建立了试点科室联系人负责制。由“示范工程”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及相关职能科室参加,组成5个试点科室责任小组,分别负责试点科室的协调、监督、联系等有关工作。自活动开展以来,各个试点科室联系人认真负责,深入科室一线,全面掌握所负责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指导解决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护理部定时召开责任联系人及试点科室调度会,了解情况、探讨问题,明确工作重点。
二、全面落实“护士床边工作制”
该院实行护理小组分组管理病房的“小组包干制”和责任护士分床管理患者的“包床到护”工作制,实现护士在病房或患者身边工作的临床护理工作模式。结合护士分层使用,每个小组由1名护理组长和若干名高低年资护士共同组成,由护理组长负责本组患者的病情评估及对下级护士的指导,每个组员负责管理3-5个患者。各层次护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均进一步明确。
三、加大对人财物的支持保障力度
该院根据各科室床位使用率及专科护理工作特点,先后为全院各科室配备护理人员66人,使工作量大、重患多的科室床护比均达到了1:0.45以上,普通科室床护比达到1:0.4以上,为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先后投入50多万元为各个试点科室配备了基础护理用具,如患者移动式餐桌、高档洗头车、新型扫床车、治疗处置车等等,不仅为护士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使患者的基础护理落实有了保障。
四、分配制度向临床一线倾斜
该院调整了分配制度,设立了护士的岗位工资,重点向临床一线护理岗位倾斜。高年资护士、骨干护士及夜班护士的薪酬分配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护士的夜班费用,不论是重点岗位(ICU、CCU、急诊科),还是普通岗位均进行了较大调整,有效地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
五、简化护理文件书写
该院自今年4月份起,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印发的有关文件,决定简化护理病历,以表格病历代替文字书写。结合各专科特点重新制定了10种表格病历,使重症监护岗位的护士每班书写时间由2.5小时减少到30分钟以内,普通护理岗位的护士每班书写时间平均由1小时减少到20分钟以内。
六、完善监督评价机制
为便于患者和社会监督,分级护理制度、基础服务项目等在病房醒目上墙公示。此外,护理部及科室内部运用了多种测评形式,实施了医生对护士、护士之间、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测评,分别从工作态度、岗位职责、业务能力、行风纪律以及对患者的服务态度、技术操作水平、协调沟通等方面进行了定期评价。同时利用工休座谈会公开征求意见,保证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对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和想法,进一步规范改进临床护理工作。
七、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该院专门制订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宣传方案》,成立了宣传组织机构,利用报纸、网络、电视台3种宣传途径,建立了由56名信息员、6名二级编辑、3名一级编辑及2名特级编辑构成的宣传网络,在四平地区大力宣传“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给患者带来的利益。目前已经在四平及周边地区形成了“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就诊患者普遍认可”的良好社会氛围。
该院通过召开阶段工作汇报会、示范病房观摩会议等形式,交流经验,促进共同提高。试点病房数量增加至12个,占全院病区总数的52.17%。
通过院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广大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示范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整体护理工作落到了实处。新模式实施后,护士每天上班时间均提前10-20分钟,先看患者后交班,做到有陪无护,保证了护士有5个小时左右时间工作在病房,患者的整体护理得到了有效保证。(二)医疗护理安全得到了保障。护士深入病房,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保证了医疗安全。如骨科护士在帮助患者进食时,发现患者口唇颜色发白,通知医生查体后置胃管发现患者有胃出血,及时进行了处置。(三)护患关系更加密切。在新式护理模式推进下,护士在病房的时间明显增多,护患关系有了实质性的改变。短短几个月时间里,送给护士的表扬信和锦旗远远高出了医生,共收到锦旗 31面、表扬信268封。(四)病房管理整洁有序。由于护士服务更加周到,患者陪同人员减少,病房管理难度下降,患者在护士的悉心照顾下,休养于清新、整洁的环境之中。
“示范工程”活动的扎实开展,使护理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这一指导思想在护理工作中得到了深入落实,广大患者在医院真正体会到了新时期护理服务为他们带来的实惠,而且也更加激发了护理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她们在新的护理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下充分体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