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作共同应对慢病挑战
时间:2017-03-29 来源:中国医院协会 浏览量:
154 分享:
2017年3月29日——北京,由中国医院协会、美国驻华使馆及美中医疗卫生合作项目联合举办的中美患者日活动于今日在和睦家医院举行。中国医院协会黄洁夫会长、美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阮大为先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合作司聂建刚副司长等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合作创新 应对慢病”,中美双方探讨了在应对慢病管理方面,如何实现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帮助更多的患者获得更完善的疾病管理。
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薛晓林主持了中美患者日活动开幕式。中国医院协会会长黄洁夫教授在讲话中强调:慢病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慢病发病和死亡率逐渐上升。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的统计显示,中国现有慢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由慢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而造成的死亡占到了所有人口死亡的85%左右。且慢病的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35岁至65岁的人群逐步进入慢病;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和脂肪肝、高血压发病率持续上升。我国政府对慢病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将其列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并在今年初出台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二是慢病防治体系还不完善。
黄洁夫会长对中美两国合作加强慢病防治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在慢性病防治体系方面合作创新。第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合作创新。第三,在慢病防治技术方面合作创新。
黄洁夫会长指出:中美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不久前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访问中国时,中美双方就中美两国本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14字原则发展好新起点上的中美关系达成了共识。这是中美作为两个重要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中美关系只能是友好的精神为中美两国各个领域的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中美卫生合作是共赢的事业,中国愿意推进中美卫生领域的交流,增进两国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共识与合作。
来自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和医院管理者围绕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并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慢病,以及中美在分级诊疗与健康管理、慢病管理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三方面的潜在合作机会。与会专家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慢病患者需要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如何通过创新满足他们的需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参与本次活动的中美企业界人士也表示,企业在促进创新方面,特别是完善慢病监测评估体系,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应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美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阮大为(David Rank)先生表示:“美中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而卫生健康,如慢性疾病管理,是一个我们的国家面临相似挑战的领域。正因如此,去年我们与中国医院协会开展了相关活动。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应对我们在健康照顾方面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并且大有作为。”
据介绍,目前中美两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有诸多合作项目,如中国高级卫生人才培训计划、职业医师见习项目、中美医院管理研讨会、中美在不同领域的研讨会等。美中医疗卫生合作项目是中国美国商会下一个独立的公私合作项目,旨在加强中美两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长期合作。
本次活动吸引了200多名业界人士,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了中美政府官员、知名医院的院长、医生、慢性病患者及企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