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协会动态

‌公立医院公益性如何落地生根?委员专家建言 ‌‌——“公立医院公益性关键理论问题研讨会”举办
时间:2025-07-04            浏览量:55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如何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落实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将公益性贯穿医疗卫生的全过程、各领域?近日,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公立医院公益性关键理论问题研讨会”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就此展开深入探讨。

在主题发言环节,南京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穆耕林以“公立医院公益性关键理论分析”为题进行发言。他提出,从经济运行角度看,公立医院公益性体现在政府投入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医院运行不追求利润最大化,但要实现医疗服务收入与成本、价值医疗与价格的平衡。公立医院公益性具有适应性、受外部制约、体制性、动态性、阶段性的特点。

穆耕林认为,公立医院运行机制重塑要坚持5大原则:坚持公益类事业单位的顶层设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公立医院治理机制,坚持公益性和效率更高水平的平衡,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更好平衡,坚持医疗体制改革政策导向一致、预期一致。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通过优化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改革医务人员薪酬分配制度等关键举措,同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最终构建起既能体现公益性又具有可持续性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应晓华以“公立医院公益性理论与实证分析”为主题分享,公立医院公益性本质是基于医疗服务的产品公共属性,而非机构属性。基于经济学“消费者剩余”理论,需调节生产者与消费者剩余分配,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保障医疗公平可及。

基于权责对等理论,应晓华及团队就上海市150多家公立医院经济运营数据计算其公益性指数后分析,从经济学角度看,当前公立医院公益性整体水平较高,但仍有效率提升空间。财政投入是保障公益性的首要因素。在薪酬分配改革方面,建议增加医生的固定收入、减少浮动绩效,以强化公益性;在运行机制优化方面,建议将分权授权与内部管控相结合;要合理调升医疗劳务价格,降低药品、检查依赖,提升补偿效率;推进按病种付费,简化支付方式,避免项目付费导致过度医疗,同步推进需求侧改革。

在主题讨论环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提出,“公立医院、医保、医药均是实现健康服务公益性的手段,其核心目标是保障服务公平可及,让群众‘看得起病’。”公立医院定位应加强“以健康为中心”,围绕重大疾病的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加强公立医院防治能力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重。医生身份与服务天然具有公益性,如传统中医中提到的“医者仁心”。公立医院公益性需坚持以百姓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组织实现公益性目标。

此外,刘尚希建议,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通过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效能,赋予医院“人、财、物”自主决策权。同时,加强内部与外部监督:通过内控机制规范成本核算,消除风险隐患;通过外部监督规范体制机制建设,为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创造空间。“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需从社会自组织过程中内生,激励社会自我管理与约束,才能可持续,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刘尚希说。

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则表示,落实公立医院公益性需结合阶段性国情,聚焦“公益性的表现形式与实现路径”,而非单纯强调投入规模。他建议,以公益性为导向,不同层级医院明确功能,回归各级医院定位,给医院更多自主决策权,推动服务方式和能力转型,避免盲目扩张;政府支持应与医院功能挂钩,如救灾、防疫等公共服务需明确财政保障,但常态下需细化“政府应支持的具体事项及程度”,结合区域差异优化政策支持,并从三明经验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实现机制。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执行院长应亚珍认为,医疗服务存在供方(医疗机构)、需方(包括患者、公众)、购买方(包括财政补偿、社会保险及资助、商业保险等)的三角关系。医疗卫生部门公益性的核心是服务过程不以营利为目标,确保全民公平可及,通过社会保障、商业保障等制度提升需方获取服务的能力。其中,供方医疗机构的运转依赖政府财政补偿、公共卫生专项等,社会基本医疗保障、慈善捐赠等,以及市场商业健康保险、个人付费等三大机制。不同服务类别应对应不同保障渠道,公共卫生服务由财政支持,基本医疗服务靠基本医疗保险,非基本医疗则由商业健康保险和个人承担。此外,我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需在其中保留特需服务,特需服务应在资源配置和时间效率提升上体现“优质优价”,减少患者时间成本。

“公立医院是政府公共职能的延伸,承担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核心是保障人道主义救治底线和基本服务公平,其公益性水平应与人均GDP挂钩,需立足国情设定服务标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卫平建议,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应通过分层保障,如大学附属医院侧重疑难重症救治与科研,政府需增加科研投入,考核应关注病例复杂程度,省、市、县人民医院以服务功能为主,保障政策需针对性设计;医保精准调控,建立医保动态评估机制,设立专门机构每年评估医疗技术和药品项目,避免“盲目免费”误区;合理薪酬激励,建立“基本工资+绩效”的薪酬体系,以治疗复杂程度等指标衡量绩效,实现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与效率提升。

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常务副理事长应争先补充表示,要将公益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区域资源分布结合,确保服务可及性;优化资源分配,避免三甲医院过度扩张,强化基层医疗资源投入;公立医院需无条件承担救灾、援外等临时公益任务,坚持先救治后结算的原则。

当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遂宁市中心医院发展委员会主任陈拥军,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朱俊利等多位专家学者依次发言,会议由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王雪凝主持。

image.png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查看视频View the video

Please enter the video authorization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