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由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医疗保险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医保支付与药品合理使用专题研讨会在泉城济南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汇聚了近三十位医保管理、医务管理、药学服务、临床诊疗等领域的专家,围绕医保支付与药品合理使用的协同发展路径展开深度探讨。
研讨会现场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医疗保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段政明在致辞中强调,医疗保障作为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重要制度,必须与医疗、医药形成协同发展的“三医联动”机制。医保战略性购买的核心在于“买得值”和“买得起”的双重目标,既要追求医疗服务的合理价格,又要保障服务质量。面对医疗技术创新需求与有限医保支付能力的矛盾,段政明主任委员特别强调应重点做好医院内部“小三医”(医保、医务、药学)协同,构建改革的“微循环”系统。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医疗保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段政明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副院长王光彬在致辞中表示,医保监管发现的问题实质是医疗行为规范性的体现,必须从源头规范医疗行为才能真正解决医保支付问题。在医保支付覆盖绝大多数患者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必须主动适应医保管理要求,通过规范诊疗行为、加强多部门协作,破解医保支付与医疗服务之间的矛盾,共同探索医保支付与合理用药的平衡点。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副院长王光彬
山东省医疗保障局稽核中心稽核一组负责人史妍婷在主题报告中,详细解读了当下医保基金稽核监管形势,以及常见的违规违约情形。当前医保基金监管呈现高压态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针对新形势下的监管挑战,史妍婷建议医疗机构强化政策培训,转变医务人员意识;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医保政策制定,实现医保、医疗、医药同向而行。
山东省医疗保障局稽核中心稽核一组负责人史妍婷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务处处长任洪波在主题分享中,系统介绍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在医疗行为规范化监管方面的创新实践。他表示,面对当前医疗资源快速扩张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双重挑战,该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构建了合理治疗、合理检查、合理院外送检核查的闭环管理体系,推动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务处处长任洪波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肿瘤病区主任韩磊,从临床角度分享了DIP付费体系对临床诊疗决策的影响。他提出DIP付费模式推动了医院更加关注核心质量指标,也促进了医院加强对出院患者的随访和康复指导,同时呼吁应建立更加动态灵活的付费标准评估机制,将医院质量指标与付费挂钩,以实现医保控费与保障医疗质量的平衡。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肿瘤病区主任韩磊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药学部药剂科主任孙茹围绕医院药品追溯采集应用实践进行了主题分享。她系统介绍了药品追溯码的政策背景和发展历程,重点分享了该院在推进药品追溯码采集工作中,通过多部门协作,创新性地优化了药品入库和门诊发药流程,实现了从“扫码入”到“扫码发药”的全流程追溯管理实践经验,有效提升了药品管理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药学部药剂科主任孙茹
本次研讨会还针对“医保基金监管趋严下临床合理用药与规范处方”“三医协同推进合理用药”“慢性病用药管理与门诊支付改革”等关键话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会嘉宾结合各自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发言,为推进医保支付与药品合理使用贡献真知灼见。
讨论环节专家发言
当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随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建立医保支付与药品合理使用的协同发展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讨会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分享,形成了加强合理用药大数据监测、推动支付标准与临床价值挂钩等共识,为建立更科学、更精细的医保药品管理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医疗保险专业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