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立医院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如何以精细化管理破解质量与效率的协同难题?6月8日,“2025中国医院大会暨行风建设大会”之“医院精细化管理与品质提升”分论坛在京召开,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刘福东、国家癌症中心杨文静副主任、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施炜书记等行业权威齐聚,围绕数据赋能与精细化运营两大主线探讨精细化管理实践,提出以数据推动学科能力现代化、平衡医疗质量与运营效率的落地路径,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医院协会刘福东秘书长致辞
中国医院协会刘福东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医院精细化管理对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保障患者安全意义重大,是需持续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注重精细化管理和绩效考核。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医院绩效分析报告,强调其对医院改进的指导意义,呼吁医院管理者主动研究政策,将绩效考核、等级评审等要求转化为管理实践,通过数据监测与绩效挂钩实现提质增效。
国家癌症中心癌症诊治质控办公室副主任杨文静
国家癌症中心癌症诊治质控办公室副主任杨文静指出,随着肿瘤质控指标纳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体系,监测方式从年度考核转向常态化日常监测,对医疗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肿瘤诊疗规范化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需通过数据驱动和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化管理。她指出,当前肿瘤诊疗存在指南认知不足、病理报告标准化缺失等痛点,提出以评促改、强化信息化嵌入、统筹管理与临床需求、专项培训等策略,推动肿瘤规范化诊疗能力提升。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施炜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施炜书记围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与专科建设,提出自己所在的医院通过构建以国考指标为核心的多维考核体系,将肿瘤质控、CMI值等国家要求转化为科室个性化指标,推动学科建设从传统器官分类转向专病中心模式,以疾病为中心重构诊疗流程,强化多学科协作与资源整合,最终形成“数据驱动决策-考核倒逼改进-结构优化提质”的管理闭环,为公立医院实现提质增效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治办公室副主任李霓
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治办公室副主任李霓发表了《构建整合防治体系:公立医院迈向重大疾病预防主战场的战略规划》为主题的演讲。她强调,公立医院需从“治疗为主”转向“防治结合”,通过机会性筛查弥补传统组织性筛查的不足。机会性筛查以风险评估为核心,依托医院现有诊疗信息和AI技术,精准识别高风险人群,避免重复检查和资源浪费。
吉林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刘海峰
吉林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刘海峰展示了吉林省肿瘤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成效:门诊量从28万增至32万,住院患者三年增长至10万,但通过医保控费与质量提升实现双向平衡,实现了均次费用下降。他认为,医院管理需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通过预算管理构建“安全-质量-效率-效益”的闭环,最终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副院长杨缙
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副院长杨缙认为,OKR模式需与医保支付改革(DRG/DIP)、三医协同结合,破解学科发展差异与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她提出未来需进一步细化医疗单元的绩效核算,并推动DRG数据向医院开放,助力学科评估与精准管理。
圆桌对话
两场圆桌讨论围绕“数据赋能医疗质量管理”与“精细化管理落地的难点与对策”展开,分别由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葛鹏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医务处处长毛杰主持。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崔刚、林州市肿瘤医院副院长景俊武、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医务部主任达振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医务处处长达振强参加第一场圆桌讨论。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质量评价与病案管理部部长陈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处处长刘钧宁、四川省肿瘤医院医务处(院感办)副处长李扬、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质量管理处副主任杨彧参加第一场圆桌讨论。
本次分论坛聚焦数据驱动质量监测与临床专科建设,通过政策解读、实践案例与圆桌讨论,明确了信息化赋能、专科能力评估、绩效模式创新及多学科协作的关键作用。会议认为,医院需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以数据治理破解管理难题,通过战略规划与制度创新实现医疗质量、效率与安全的协同提升,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