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医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强基层、固基础、保基本”工作目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协办的2025医疗质量提升与患者安全研讨会暨第三届慢病规范诊疗全程管理研讨会定于2025年11月14日~1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会议以“全程管理助力医疗质量提升与患者安全”为主题,聚焦慢病全程健康管理,围绕质量安全与多维创新,分享新时期慢病管理创新路径与有益实践,推进慢病全过程、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推动慢病防诊治的规范化、智能化与协同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当前,我国已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慢性病高发、多病共存成为突出公共卫生挑战。在此背景下,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强调重塑医疗服务模式,强化系统连续的全程医疗服务供给。慢病防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长期战略任务,已被纳入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申文武致辞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申文武在致辞中表示,立足“健康中国”战略,华西医院成立了全程与共病管理中心,打造“专家牵头、多学科协作、AI+互联网赋能”的慢病管理模式,实现“离院不离医”。目前,该模式已覆盖47个科室、构建241个全程与共病管理服务项目,惠及近10万患者,满意度达97.88%。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王雪凝致辞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王雪凝表示,当前,公立医院亟需破解技术孤岛、数据沉睡与支付断点等难题,突破院区服务边界,打通“最后一公里”。面对海量但标准化不足的慢病数据,亟需推动数据向循证应用转化。在医保支付改革背景下,必须深化“三医协同”,强化预防为主和全周期健康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评审评价部主任张艳丽作主题演讲
在主旨报告环节,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评审评价部主任张艳丽提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以小切口推动系统性改进,通过数据驱动、流程再造、多学科协作和模式创新,将“以患者为中心”真正落实到诊前、诊中、诊后全链条,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质量改进文化和实践路径。
上海市东方医院党委书记李明表示,期待国家卫健委将糖尿病一站式管理研究进一步下沉至社区和乡镇“第一哨点”,推动早筛、早管、早随访,真正筑牢基层健康防线,切实赋能基层慢病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院长侯旭敏作主题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院长侯旭敏以所在医院实践为例,介绍了胸部肿瘤MDT 2.0的创新实践,即通过多学科融合、专病中心建设、数据与AI赋能,打造覆盖筛查、诊疗、康复、随访的全周期慢病管理模式,显著提升肺癌五年生存率。侯旭敏强调,未来还需从“单科治疗”转向“团队协作”,以“兼容并蓄”理念推动规范化与个体化结合,构建中国特色肿瘤慢病管理新生态。
推行类似大医院的慢病管理模式,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内蒙古赤峰市医院院长王文鑫现场谈到,一是有足够数量且诊疗需求明确的高质量患者作为支撑;二是服务可及性,患者就医越不便,慢病管理的必要性和发展空间就越大。此外,不同层级的医院也应结合自身定位和区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专病管理方向,避免盲目铺开常见病全程管理,尤其三级医院需审慎评估成本效益,确保模式可持续、有实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部(互联网医院管理办公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师庆科做主题分享
在主论坛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部(互联网医院管理办公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师庆科作题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慢病全病程管理模式实践》的主题分享。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患者服务处处长韩彩莉、兴义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忠安、德阳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陈琳、遂宁市中心医院副院长王志强、东莞东华临床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苏晓燕结合区域特色和医院特点,分别作慢病全病程管理模式实践的主题报告。
主论坛由上海市东方医院党委书记李明、四川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武永康、赤峰市医院院长王文鑫、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院长胡智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数据中心主任雷海科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程与共病管理中心科长周永召共同主持。
本次会议设立1个主会场和5个专题分会场,涵盖血液肿瘤、CKM综合征与共病管理、肿瘤长生存、MDT慢病防治及神经精神疾病全程管理等多个主题,进一步拓展慢病管理的交流广度与深度,使研讨内容更加全面、充分。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