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坐落于美丽的西子湖畔,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健康保健服务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始建于1947年11月1日,由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教授亲自提议创建,是我国最早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单位之一。医院秉承“以卓越的医疗品质促进人类健康”为使命,以“严谨求实”的核心价值观,在信息化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经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于2008年荣获全国第一批“卫生部数字化试点示范医院”称号。2013年2月16日,医院圆满结束了来自美国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专家组为期6天的评审,成为目前通过JCI最新版(医学中心评审标准)的国内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之一,并得到专家评审组的高度评价。在JCI评审过程中,美国评审专家特别称赞附属一院是一家“智慧型医院”。而这些发展均得益于信息化的支撑。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浙江省护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冯志仙,已在护理管理岗位上辛勤耕耘近20年,也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见证者。她管理经验丰富,能够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持续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开展护理科学研究。她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二等奖。作为浙江省护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她还主持制定各种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指导全省的护理工作。在采访伊始,冯主任即为我展示了她的手机。只见她在手机屏幕上略作点拨,一位患者详细的信息就清晰呈现在我的眼前。这真正让管理者做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信息化优化护理流程,使护士贴近患者
信息化为护理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这不仅体现在设备的更新,更体现在工作流程与观念上的变化。冯主任强调,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护士要贴近患者,在这一点上,信息化的优势凸现出来。首先,通过移动护理工作站,使护士在患者身边就可以完成系统评估、护理记录、健康教育、检查结果查询等工作,服务的即时性提高、信息的衰减性降低,同时也减少了护士往返于病房与护士站的时间,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各种软件功能已成为护士为患者服务的得力助手,例如PDA上皮试闹铃功能就可以避免护士因工作繁忙而错过查看结果的最佳时间。护理电子病历中长程生命体征曲线的查询功能,使医生和护士对患者病情进行更全面、全程的掌控;医院新建的项目“掌上浙一”手机应用软件就是以移动互联网终端为载体,在医护人员的手机上可以完成患者的病历资料查询、教育信息发送、诊疗预约和随访等功能,最大程度地简化患者就医流程,为实现高效、便捷、质优、低费用的医疗、护理服务创造环境。冯主任介绍道,“护士可以通过手机,给任何一个自己负责的患者发送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信息,也可实现患者的在线咨询,这就为护士进行延续护理提供了基础。”
信息化改变管理理念,保障患者安全
JCI对信息化的要求是以同质化管理、质量改进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安全为核心,要求数据的真实和可追溯。冯主任说,“医院依托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全院无线网络覆盖,无论是输液、给药、治疗和其他操作,患者身份确认除了医务人员口头询问患者姓名,都必须同时进行PDA条码扫描患者在医院的信息唯一号(病历号),在确保身份信息正确的情况下实施各项医疗护理活动,确保患者安全,使患者放心的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医院还应用信息化进行检验结果危急值的报告,一旦患者某项指标超过设定范围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告,并将结果以短信的形式发送至医护人员手机上(先于电话通知信息已经送达),让患者在第一时间获得最佳的诊治,保障患者安全。当然,患者安全的保障都是以护理程序的标准化与同质化为基础。护士应用具有管理功能的护理电子病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估、病情记录、建立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制定护理措施时,只须按照项目步骤从下拉菜单中点击选择需要的内容,略作修改即可完成细致、准确的记录,操作简单、方便。除个别需要患者签字的告知书外,医院已实现护理文书的全院无纸化。例如当护士要对“出血”这个症状进行记录时,系统会以菜单的形式提示护士选择填写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这不仅节省了记录时间,还避免了低年资护士由于缺乏经验而造成的疏漏和错误,保证了患者资料的完整与标准,确保了患者安全。冯主任还提到,对于护士来说,护理电子病历系统就像一部辞典一样。当护士进行评估或记录时,系统会自动显示疾病或药物的相关知识,让护士在高效工作的同时,也能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冯主任指出,评审代表了质量的标准和要求。护理管理强调同质化,包括标准的同质化,过程的同质化,判断结果的同质化。医院信息化系统的设计理念是基于国家医院等级评审标准、JCI标准及优质护理服务工程框架发展而来,由冯主任带领的护理部管理层团队在全面征求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意见的前提下,进行试点实践,使护士积极参与信息化管理,将自身工作水平的提高与信息化紧密结合,使护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促进护理管理更加同质化与规范化。冯主任说,“如何让护理质控结构和过程达到同质化,让中国的护理质量结果性指标得到全世界护理同行的认可和信任,信息化将给予我们极大帮助”。
信息化助力护理管理精细化,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在访谈过程中,冯主任亲自带我参观了她仅有3~4m2的办公室。虽然办公室比较简陋,只有堆满的书籍和三台电脑。但是只要打开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她就仿佛拥有千手千眼一般,只须轻点鼠标,即可以完成对全院护理质量的实时掌控。以往,对于临床科室众多的大型医院来说,全院护理质量的现场管理是很难实现的,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使护理管理者在任何时间,对任何科室进行护理质量的控制,让数据成为质量管理的依据。信息化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多元化,建立起全面质量控制的信息库,并可以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进行分析,系统会自动产生报表,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冯主任说道,“以往没有管理系统的帮助,护理管理者很难对夜查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利用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管理者可以应用标准信息化语言对各级查房数据进行督导,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使质量改进路径非常清晰并可以追溯。”医院应用信息化工具,还对标本、给药、无菌物品进行全流程追溯,例如一个穿刺包从清洗、打包、消毒、上架、发放到应用到某位患者身上都可以进行质量追溯,进一步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另外,挂靠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浙江省护理中心于2009年开始正式启用浙江省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系统,全省11个地区各级医院实现不良事件网络直报。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护理不良事件收集、分析、交流、安全信息共享,促进了全省护理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为上级单位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可以说,应用信息化进行护理管理,使管理不再是空谈,而是用数据说话,也使管理的精细化成为可能。
信息化促进护理绩效管理,有利于护士职业发展
医院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了护理制度建设、人力资源档案、护理质量管理、员工绩效管理、科研教育管理、信息交流平台等项目,并且与医院信息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进行护理绩效管理,可以使考核指标明确、量化,不同指标赋予权重系数。护士可在绩效管理的平台查询考核标准和结果,不断反思,促进个人成长。护理管理者也可以对护士进行分层级的评价,实现绩效辅导,双向沟通。对患者实施分级护理,建立护理工作量的模型,根据不同专科护士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系统能自动统计出各科室每天的护理时数,使管理者确定每个科室排班是否合理;同时这也是护理人力资源的预警系统,帮助管理者判断是否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导致的护理风险。由于护理管理系统与医院HIS系统的有效对接,使病区患者数量发生变化时,管理系统视窗中床护比也会随之变化,对各科床护比实现实时监控,使人力资源配置更加精确,使管理观念从主观判断转变为以数据为支持的精细管理。
信息化提升了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效率。冯主任说道,“以往的人工管理方式,使收集与分析护士信息都非常困难。护理人员电子个人档案可以完善记录护士从入职开始到职业生涯结束的学历教育过程、工作经历、专业发展、继续教育、科研成果、晋升进阶、奖励等动态变化,方便了管理者对护士的资格审核,有助于护士的岗位管理、职业规划以及人才遴选。” 通过信息化进行护士的继续教育管理使教育脱离传统思维,转变为远程、多维度、资源共享的模式。例如,通过网络平台,护理管理者可以从系统查询每个层级护士的培训菜单,及时发现护士培训的漏洞,判断该护士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岗位需求。同时,护士也可在系统中查询到岗位胜任力的详细要求,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在线学习,达到自我培训的目的,有利于其职业发展。另外,护士排班系统与病假管理系统可以使护理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使用,也让管理层更贴近护士。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全体员工将会在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他们勤劳、脚踏实地的作风也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使改革成果最终服务于患者。这正如JCI评审组专家玛丽丝·黛儿的那句话“如果我是患者,到这里看病会非常放心”。